欢迎访问国际截拳道协会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李小龙堪称中华武术的骄傲!他的“截拳道”是如何风靡世界的?
浏览: 发布日期:2020-01-08

 

美国洛杉矶有一个名为The World of Bruc. Lee的博物馆,这就是李小龙纪念馆(“布鲁斯·李”是李小龙的英文名字)。这是在他死后美国人建立的。纪念馆只有几间面积不大的平房,里面展出李小龙生前主演的电影、电视系列片的脚本、他本人撰写的讲稿和书稿,还有他自己制作的一些练功器具和大量的电影剧照和宣传这些电影的海报以及他各个时期的练功的照片。

 

除这个纪念馆外,欧美等地还有“世界李小龙之友”、“李小龙俱乐部”和“李小龙学会”等等组织。李小龙1973年暴卒于香港,时年33岁,在他去世后世界上一些技击杂志,仍然大量介绍和论述他的武功。李小龙生在香港,其父是香港粤剧武打演员,自幼耳濡目染,对武术产生了兴趣,少年时代就跟名师学咏春拳。十八岁高中毕业,到美国留学。读的是华盛顿大学哲学系。他由于从小好学武术,上了大学也不忘练拳,稍后又与有此同好者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课余假日在校内还表演一番,评价倒不错,也惹来一些是非。

 

有个叫山本的日本留学生,会日本空手道,还是三段拳手,他对中国功夫队的武艺总是嗤之以鼻。队员们憋着气,早想跟他比试。李小龙却耐着性子对队员说:“中国功夫讲究自卫,非到万不得已不可动手。”奈何这种忍让的态度,竟被山本视为软弱。有一次,功夫队表演,山本又来“拆台”,小龙向他提出警告,他就向小龙下战书,要与小龙比武。双方约定一个假日在校园较量。两人一交手,山本凭着他身高体壮,又灵活多变,频频向李小龙袭来。李见其来势凶猛,未探虚实先取守势。三四个回合后,山本便露出破绽,小龙旋即看准机会转守为攻,拳头像重炮似的向山本打去。山本见势不妙,转身躲闪,小龙飞步转到他身边,趁势施予鞭拳,把山本打倒在地。当他站起来正要反扑时,小龙佯作退让,虚晃两招后,突然侧身飞腿,猛蹬山本的腰部,山本再次倒地,这时小龙像饿虎擒羊似地扑了过去,抢起铁拳,山本知道技逊一筹,只好俯首认输。经此较量,功夫队人丁更旺李小龙更为队员们所敬佩。

 
 

大学毕业后,李小龙在西雅图找了个停车场的一个角落,办起了一个武术馆。开张以后,门庭若市,但麻烦亦接踵而来,许多耍弄拳术的人,都想找他一比高下。来挑战的都不是等闲之辈,其中有日本空手道、跆拳道和美国拳击好手。但是比下来,全都败在李小龙手下。

经过常年的苦练,李小龙的功夫日渐精进。有一次去纽约唐人街,他看见四个持刀的歹徒正胁迫一个华人少女,他即上去为她解围,在赤手空拳,以一对四的情况下,把这伙歹徒个个打倒,在纽约一时传为佳话。又有次,加拿大拳击协会请他去表演,主人想试他拳头的力量,李小龙以一记中国式的“寸劲拳”打在拳力计算器上,指针马上指到350磅的刻度上,使在场的人啧啧称奇。因为人们知道他的体重不过145磅,这样的块头能击出那么大的力量,在世界上少有。

 

在美国的十二年间,李小龙靠自己的钻研和磨练,练就了多种武打绝招,其中最具特点又为人普遍赞赏的有“李三脚”和“勾漏手”。所谓“李三脚”,是一种脚法,当对手正面来攻时,他举起一脚向前踩去,若被闪过,随即改为侧踩,要是仍未踩着,那么这只脚着地后立即以另一脚向对方踩去。脚步连击,加上拳势配合,如有七腿八臂,防不胜防。“勾漏手”则是手上的功夫,这一招也令人生畏,因为它即封即打,即打即收,连消带打,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对方击倒。

李小龙的这些绝招和传奇故事,使他的许多崇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海外武术界行家们在李小龙生前研究他,探讨其成功的奥秘;在他死后,仍继续研究他的功夫精华所在。李小龙短暂的一生留有七大本学武笔记,四本武术专著。其中有两本最具研究价值,那就是《截拳道》和《截拳道研究》(另外两本是《二节棍法》和《功夫的纪录》)。关于截拳道的名字,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所谓“截”,表示快速之意。

 

截拳道提倡散打,上课时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自由搏击的训练。因此,海外有评论说,李小龙这一“道”,有违中国武术的规律和传统;可是也有评论认为,这一“道”是继承中国武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脱胎于中国武术的新的拳道。李小龙曾说:“功夫是中国最古老的徒手相搏动作,以强壮身体,启发思想和防身自卫之用。”他家里有副对联“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这表明他尊重传统,又不受传统的束缚,善于学习、勇于革新。他的截拳道正是以中国传统武术为基础,吸收各国拳术精华并揉进自己的特长而创造谱来的。所以截拳道成书之时,被译成好几种文字,畅销世界。

李小龙的成名,据行家认为还有二条:是他的徒弟在比赛中得奖。跟他学师的空手道选手,本来就是黑带二三段的高手,经他指点,又大有长进,后来在比赛中都取得冠军,因此,他的名声也随之大起来。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美国人称誉他为“功夫之王”。

 

二是他主演的电影、电视广为播映,其威武形象、高超技艺深深印在人们脑子里。本来武打电影、电视作假的很多,不谙武术的人也可以在导演的安排下利用特技摄影,演出一出惊险万状的武打场面来。李小龙的武打片则迥然不同,他拍的片子里没有纸扇挡钢刀,掌风能爆石山的神来之技和各种荒诞不经的种种“绝招”“怪招”,他要让观众既看到搏击的“热闹”又能看到其中的“门道”。所以他主演的电影比之港台一般武打片叫座。特别是他演得些片子,表现了民族气节,深受港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赞赏。如在电影《精武门》里,他扮演的天津近代著名武术家霍元甲,不但以截拳道制服了自视打遍中国无对手的狂妄的洋拳士,还以一个飞腿把写有“东亚病夫”这个有辱于中国人民的匾牌踢个粉碎。

由于李小龙的功夫片风行海外,许多外文词典里出现了一个新词: kungfu(功夫)。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功夫”就是武术,武术就是功夫,李小龙本人也成了功夫的化身。加上多年来,一些宣传给李小龙抹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他成了神乎其神、不可提摸的人物。而实际上李小龙也是血肉之躯。他的一身绝技,并非得自先天,也是后来苦学而成。

好学之外,还加上勤练、苦练。李小龙也像现代许多运动员那样,搞身体训练,跑步,负重练习,服用维生素丸、拍摄技术动作,观看纪录影片。他成功最重要因素是持之以恒的苦修苦练,而且比别人练得更多更苦。李小龙说过:“我的武功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他把所有能用于练功的时间都利用上了:与人谈话,还一边练指掌;街上走路,会突然出脚眼在看书,身体却在运动。他的手臂练到可以用木棍敲击而不觉痛。可以说,没有这流血流汗的苦练,就不会有这样的功夫。李小龙生前曾表示:“我为了替中国武术争一口气,决定把中国功夫搬上银幕,替中国武术争取光荣。”他的这个愿望,至少已经部分地实现了。